敲開資本市場大門,愛瑪科技還能重回老大的位置么?


“愛瑪,愛就馬上行動”,這句周杰倫代言的廣告語,曾讓愛瑪電動車名聲大噪,聲震全國。
6月3日,愛瑪又有所行動——愛瑪科技(603529.SH)進行了上市前的新股申購。這意味著:A股又將迎來一支電動自行車概念股。
作為最先發展的電動自行車品牌,愛瑪跟競爭對手相比,在資本市場始終慢人一步。
競品雅迪控股(01585.HK)、小牛電動(NIU.US),新日股份(603787.SH)等早已上市。特別是作為行業龍頭的雅迪,去年股價瘋漲20倍。小牛電動也在美股越攀至53美元的高價。
隨著電動車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代,人們不禁要問:愛瑪電動車是如何被雅迪超越的?
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的愛瑪科技,還能重新坐回老大的位置么?
行業一哥不好當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愛瑪科技成立于1999年,前身為天津市泰美車業有限公司。2004年,愛瑪步入電動自行車行業,成為國內最早的電動自行車制造商之一。
早年間,愛瑪科技依靠低價營銷和廣告轟炸迅速打開市場。周杰倫一句“愛就馬上行動”更是傳播甚廣,促成當年愛瑪的年銷量及市場占有率一步到位,躍升至市場第一位。
但,行業一哥并不好當。
在電動車賽道,愛瑪曾經經歷過一場和競品雅迪的經典商戰。這一案例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品牌間精彩的攻防之道,詮釋了殘酷的江湖龍頭之爭。
愛瑪與雅迪的第一場商戰始自2012年。當時雅迪一改過往的追隨策略,向行業第一位置發起沖擊。
進攻戰事以一條“中國電動車領軍品牌”的廣告作為開端,重心放在了廣告品牌投放上。一年時間,雅迪就耗費了上億元廣告費。
這次進攻在初期階段收效不錯,愛瑪科技并沒有組織反擊。當時的銷售數據顯示:愛瑪電動車在2012年處在全年產銷破300萬輛的節點,雅迪產銷量則在260萬至280萬之間。
2013年,愛瑪和雅迪商戰升級。雅迪調整策略,聚焦單品,推出自主研發車型,力圖找準進攻突破口,撕開愛瑪的防線。
愛瑪在偵查“敵情”后便迅速投入到了這場熱戰。其布局思路是:在要求所有電動車遵循可靠性、耐用性基礎上,推出主打續航里程的平原市場子品牌“騎跡”,并將主要商戰精力放置在注重爬坡性能的山區市場。
新培育的子品牌抵擋住了雅迪的單品突破策略。并且,新品牌對臺鈴、立馬等以“個性化”占據某區域市場的品牌,也造成了一定沖擊。
到了2015年,愛瑪和雅迪的商戰進入新階段:后者主打“高端”側,斥巨資投放廣告——渲染“更高端的電動車”這一理念,力圖占領品類高地,促使在高端領域獲得競爭優勢。
而愛瑪在這輪商戰中并未圍繞高端市場做出直接回擊,轉而宣傳自己“率先突破2000萬”,強調其銷量頭把交椅的市場地位。
至于愛瑪為何沒有在高端市場進行膠著,當時的官方說法是:電動車消費者只會關心哪個品牌終端銷量好一些?但很少有消費者會關心哪個電動車更高端一些?其認為,電動車品類本身就不是高端化品類。
打開愛瑪科技的官方網站,其引以為傲的周杰倫代言宣傳打法如今還在持續。但商業時代已經發生巨變。愛瑪商業戰場的“難有作為”,導致其最終被雅迪所超越。
根據招股書透露:2020年,愛瑪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29.05億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4億元。電動自行車銷量為389.63萬輛。
而2020年,雅迪控股錄得營收193.06億元,錄得母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溢利9.57億元。
在產品銷量上,2020年雅迪控股共銷售1080.33萬輛電動兩輪車,其中包括557.90萬輛電動踏板車和522.萬輛電動自行車,同比增長77.3%。
兩輪電動車行業在2014年進入成熟期,并隨之開啟了企業廝殺與行業洗牌。本應獲得發展的愛瑪科技又陷入內斗危機,創始人張劍和公司副總裁顧新劍之間打起了官司,這無疑拖慢了2012年開始的IPO計劃。
而他的競爭對手們則紛紛加速資本整合:2016年5月,雅迪電動車登陸港交所;2017年4月,新日股份登陸上交所;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在紐約納斯達克敲鐘。
錯失了上市機會,愛瑪科技逐步被后來者超越,不僅被雅迪超越,還要正面臨如何保衛“行業亞軍”的挑戰,因為臺鈴已經悄然追了上來。
2020年,中國兩輪電動車CR3從2016年的25.3%提升至52.9%。其中,雅迪市場占比 23.1%、愛瑪市場占比16.8%、臺鈴市場占比13%。
錯過最佳上市期,愛瑪所要面對便是更為嚴苛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