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驅動造車新變化
陳新指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人們使用的產品正在或已經完成了一種軟件智能化和網聯化的改造。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下,汽車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一個智能化終端,未來一定會成為集出行服務、辦公服務、社交服務,還有娛樂服務等為一體的超級智能終端。
不過,在各種政策、法規、技術和市場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傳統主機廠面臨的挑戰異常嚴峻。汽車智能化會驅動造車的新變化,只有變革才是傳統主機廠的必由之路。
整個行業趨勢表明,在“新四化”驅動下,傳統主機廠原來的生產制造、工程設計的優勢正在慢慢被蠶食掉。而以特斯拉、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正在崛起,他們最為突出的是硬件、軟件加數據服務和用戶體驗,這是一種信息技術的加持。
在產品形態和體驗方面,傳統汽車是一種僅滿足單一乘坐,把用戶從一個位置運送到另一個位置的承載空間。未來,車企將圍繞場景主線,以提供用戶服務為主導開發產品。一個用戶從家里去咖啡廳、醫院、商超的時候,會涉及到多個場景的聯動。未來的產品將以打通多場景聯動為出發點,為用戶提供體驗式服務。
產品形態和體驗
傳統的車聯網只能在開車時為用戶提供導航服務,結合智能化就可以在路上為用戶預定咖啡廳等的停車場車位、餐飲位置,還有充電樁等服務。隨著新的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主機廠將具備打通多場景的能力。
數字化技術賦能產業轉型
半導體和信息通信(ICT)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技術正在賦能汽車產業的轉型。傳統的汽車采用一種分布式架構,隨著軟硬件集成、軟件定義汽車,還有SOA(面向服務架構)的發展,行業正在從分布式架構向集中式架構轉變。未來的轉型基于整車的一些新特性,而主機廠的轉型已成為一種必然。
陳新表示,遺憾的是,傳統主機廠并不具備這種軟件定義汽車的能力。傳統汽車都是一些單一功能,已經不能適應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迭代、軟硬件解耦的需求。所以,集中式架構是主機廠未來必須要掌握的一些基礎能力。現實是,現在一些主機廠還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開始在做底層往上走的一些工作。
數字技術賦能汽車產業轉型
北汽的思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與華為合作的極狐就是北汽重點打造的智能電動汽車。9月26日,雙方在京簽署了全面業務深化合作協議,將在完善合作管理機制、加強產品研發、聯合品牌營銷等多領域展開合作。未來,雙方將以智能化為突破口,以技術創新和產業鏈融合的高度協同發展模式,共同打造具備行業領先優勢的世界級智能電動汽車。
傳統主機廠靈魂不再?
關于與華為的合作,陳新說,華為側重的是整個ICT技術的開發;而包括場景定義、測試規范和功能規范定義都是北汽在做。當然,有人會問,傳統主機廠是不是失去了靈魂?他說,在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北汽的重點是掌握整車的底盤、線控雙冗余以及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未來是為整個產業提供一個基礎可靠的智能化底盤。現在已有很多合作伙伴,如百度、滴滴等都想跟北汽合作。他們可以在這種智能化底盤上面加裝ICT裝備,實現未來各種功能的集成,逐漸減少整車上的模塊。為此,所有這些硬件、軟件的開發量會陡然增加,從而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迭代。
在行業格局和價值體系方面,主機廠與ICT的加速融合已成為了一個趨勢,從而實現新的商業價值。因為傳統主機廠不具備互聯網公司擅長的新型通信和網聯技術,尤其是軟件開發。
行業格局和價值體系的變化
傳統主機廠的產品和技術考量
在政策驅動和示范引導下,政府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2.0為主機廠指明了方向,將加快和推動主機廠相關新技術的上車和落地。同時,我國在多地建立了示范試驗區,有助于先行測試和驗證,保證產品落地時的穩定可靠。
陳新在介紹北汽與華為合作的產品時說,為迎合變革北汽集團前期已經完成了四大公司、幾大平臺的整合,包括北汽新能源和北京汽車品牌整合,“大北京”戰略雛形顯現。與華為共同研發的首款Huawei inside智能駕駛新標桿——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歷時近三年,北汽投入了幾十個億;華為團隊也投入巨大,包括開發、測試驗證的費用。雙方的深度合作讓這輛車具備了L4的全感知能力,僅多線束激光雷達就搭載了三顆。
合作形成的技術實力
HI版整車實現了線控雙冗余、電源冗余以及信息安全和預期安全功能,還采用了北汽3.0的新型集中式域控制架構,保證了車輛安全性。同時,在功能場景方面,兩個開發團隊考慮了面向用戶的全場景模式。以前的車只是考慮單一場景,比如只能實現高速公路的主動安全功能,或者是泊車過程中的自動化操作。全場景解決方案可以讓用戶在開車從家里出來到城市道路,上高速路再到城市道路,到達目的地泊車的整個過程中,實現所有場景的智能駕駛。例如一鍵著車,上車后進行城市點對點和高速公路點對點ACC(自適應巡航)導航級自動駕駛,到達目的地之后,用戶下車之后一鍵泊車,這樣就保證了用戶在全場景自動駕駛時很好的體驗,真正解決了用戶痛點。
全場景解決方案
如何與ICT共融
傳統主機廠看中了ICT企業什么呢?陳新提到,跟華為合作是看中了它在整個ICT領域的布局和全站式開發。華為從底層的芯片到操作系統,還有云端、計算平臺,基本上都占全了。而北汽更側重于整車的集成開發,未來智能網聯汽車涉及的技術非常多,感知技術、決策規劃技術、底層平臺和云平臺技術,這些不是主機廠所擅長的,也不是投入后一時半會兒能開發出來的。
主機廠應該更側重集成開發能力,比如基礎軟件平臺上中間件的開發,還有規控算法的開發。因為智能駕駛是一個千人千面的事,自動駕駛一旦量產,在高速公路上去做測試的時候會就發現很多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比如有的人比較喜歡“佛性”駕駛,只喜歡跟車,不喜歡見了車就去超;而有的用戶在可以超車會馬上就變道超車。在做自動駕駛設計的規控算法設計時,就要考慮不同用戶的一些需求,這就是面向用戶的基礎開發能力。
建立開放共融的合作平臺
規控算法的開發涉及大量視覺感知識別,包括激光雷達技術,需要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像Mobileye、小馬,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已經成為了獨角獸企業。傳統主機廠跟他們合作,應用他們的相關技術,在面向用戶需求的規控算法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自己的團隊,掌握一些核心技術,包括基礎軟件平臺,以便未來能夠集成市面上各種優秀算法。
所以說,一定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整個行業發展的太快了,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可以做全棧開發,你今天可能還在用英偉達的芯片,明天可能就會是地平線或黑之芝麻的。當然,除了非常好的算力,還要看是否能夠量產。
打造智慧共贏生態圈
對未來的思考和期待方向,陳新表示,主機廠還是要立足于智能汽車的本質屬性,掌握整車集成和定義的能力,主要是軟件開發基礎架構、基礎軟件平臺以及規控算法的開發。
在數據賦能方面,北汽建立了自己的數據平臺,以實現智能網聯車數據的閉環,為車輛軟件迭代和快速升級做好準備。在用戶黏性方面,基于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和分析,為用戶提供智能化服務,增加用戶黏性。
智慧共贏生態圈
陳新認為,產業格局正在融合,過去主機廠處于整個市場金字塔的頂端,是所有Tier的匯集,將核心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產品提供給用戶。未來,主機廠未必會在頂端,頂端的一定是一個智慧出行公司。傳統主機廠與互聯網巨頭的競合“新關系”正在形成。誰能面向用戶,誰就會在整個行業的頂端。
未來的產業格局
所以,主機廠要找準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不斷與優秀的ICT伙伴合作,推動產品的發展,爭取未來能夠站在金字塔的高端,面向用戶提供數據賦能的服務,用生態開放場景驅動更加智慧產品的開發。
據他介紹,北汽已經掌握了新能源車50萬車主的用戶數據,包括電池數據、駕駛行為數據。這對于后續更智慧產品的開發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數據賦能產品開發
針對用戶個性化需求,比如駕駛行為比例,在自動駕駛開發過程中可以利用數據做出前期預判。未來的產品會給用戶提供多種模式、多種選擇,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實現協同創新發展
陳新最后強調,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現在北汽的合作車型已經預留了5G V2X終端接口,雖然目前還是單車智能。但他相信,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尤其是智能交通系統、智慧城市體系,加上智能汽車的發展,V2X智能網聯的中國式解決方案將在中國獲得成功應用。
智能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獨行快,眾行遠。北汽會秉持這種開放的態度,與眾多ICT企業合作,打造更加智能、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產品,滿足用戶個性化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