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害者名單當中,赫然躺著熟悉的名字——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投資公司),于是外界就很自然地將這筆“賬”算到了巴菲特的頭上。當然,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掌舵者,旗下公司的成敗均能和他聯系起來,如果非要算其中的因果,那么巴菲特也難辭其咎。但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并非所有的投資都會經巴菲特之手,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媒體報道,這場騙局跨度長8年,涉及投資基金高達35家,詐騙金額高達近10億美元,單伯克希爾哈撒韋一家就占據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被騙資金超達3.4億美元,這也是加州東部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詐騙案。
根據判決書信息顯示,這場騙局的主謀是Carpoff,協同作案的還有他的妻子Paulette Carpoff,由于Carpoff當庭承認電信欺詐和洗錢罪。據悉,Carpoff將被判處30年監禁,而其妻子也會被判處15年監禁。
實際上,這場騙局的起源是因為新能源。
早年間,Carpoff及其妻子創辦了一家名為DC太陽能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則是移動太陽能發電機組。
后來,Carpoff及其妻子夸大了宣傳,稱公司的太陽能發電機能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為手機信號塔和體育賽事照明提供應急電力。此外,他們還宣稱購買了公司的發電機組,不僅能獲得聯邦的新能源稅收抵免,還能設備回租給公司便可以獲得高額收益回報。
在新能源以及減稅的噱頭下,一場騙局以財務造假以及銷售合作造假的方式被“吹”了起來。為了獲得更多的投資者,他們還宣稱公司已經生產銷售了多達17000臺移動太陽能發電機。
拙劣的演技在新能源的風口上被吹上了天。
最終受害的投資機構達到了35個,伯克希爾也成了此輪騙局最大的受害者。而騙取錢財之后,Carpoff夫婦便過上了奢靡的生活,其購入的跑車超過了150輛,買入的房產多達32處,其私人飛機服務就高達1900萬美元。
事情敗落之后,相信投資機構對于新能源的投資也會長一個心眼。
那么,此次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投資是否和巴菲特產生直接聯系呢?
我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
前段時間,當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且身價超過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總和時,他曾發推文調侃巴菲特該考慮買入特斯拉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公司,沒有一家公司比特斯拉的確定性更強,所以,巴菲特即使要投資新能源產業鏈,大概率會選擇頭部的公司。從馬斯克話語間,我們可以肯定巴菲特并未投資特斯拉。
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的投資仍然是集中于很少幾只股票,而且在概念上非常簡單:真正偉大的投資理念常常用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我們喜歡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并且由一群既能干又全心全意為股東服務的人來管理的企業。當發現具備這些特征的企業而且我們又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時,我們幾乎不可能出錯。
所以,巴菲特一生都在投資自己能看得懂,且現金流很好的公司,因此他也錯過了亞馬遜、谷歌等超級互聯網企業。
實際上,2016年巴菲特才首次買入了蘋果公司,在外界看來這家公司當時已經出現了轉折,但是經過測算之后,巴菲特發現2016年蘋果的市值為6000多億美金,而蘋果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高達671億美元,營業利潤為460億美元,8倍動態市盈率讓巴菲特忘記了“風險”,并且一路增持。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選擇無比正確,且這家公司近幾年也數次“救”伯克希爾哈撒韋于水火之中。
截至今天,蘋果公司已經成為伯克希爾最大的持倉股(持倉超過了4成),且五年以來蘋果的漲幅也超過了五倍,所以這筆投資絲毫不亞于對于特斯拉的投資。綜合而言,我不認為巴菲特親自參與了對于DC太陽能公司這場騙局的投資。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之后,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現金持有量一直在上升,今年三季度該公司的現金持有已經達到了1492億美元,創出了歷史新高。所以,比起該公司被騙的3億美元,外界更應該關注的是,為什么巴菲特寧愿錯過也不去投資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