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在周五公布的CPI和PPI數據仍然不樂觀,顯示從工業品到消費都比較低迷,這也許正是近日股市持續走弱的根源之一。經濟走出困境,更多地體現出一波三折的特征。
“復蘇的方向是明確的,而市場的估值仍在低位,對利多因素不敏感,計入了更多的是悲觀因素。實際上,周五不理想的經濟數據出臺后,市場卻走出了見底回升,有利空落地的意味。市場的低位反復正是中長期很好的配置時間窗口。方向上,首先可關注政策鼓勵以及產業趨勢明確的人工智能方向;其次關注估值低、分紅好的防御性品種;另外,可關注大金融、地產等位于周期低位,其中安全邊際好,受益于復蘇的一些品種。”
龍贏富澤資產總經理童第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本周大盤震蕩,因為在經濟復蘇預期略有放緩的背景下,市場需要通過震蕩蓄力來重新等待進一步的積極因素。創業板調整較大,與其第一權重股寧德時代調整有關。
6月8日消息,摩根士丹利近期發布一份研報,將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的評級從“平配”下調至“低配”。消息傳出后立即引發市場震動,寧德時代股價7日盤交易一度大跌逾6%,總市值甚至一度跌破9000億元。
摩根士丹利主要觀點指出,電池產能過剩和激烈的價格戰風險對寧德時代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摩根士丹利的看空態度并非首次出現。早在2020年11月,摩根士丹利就曾將寧德時代的股票評級從“超配”下調至“平配”,而在2021年5月,他們再度下調評級至"低配",并將目標價定為251元,相當于當時寧德時代股價的六折。
摩根士丹利指出,電池產能過剩以及激烈的價格戰風險,是他們看空寧德時代的主要原因。此外,關于寧德時代與特斯拉北美供應鏈合作的傳聞,也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面對連續的下調評級和投資者的擔憂,寧德時代方面6月5日在互動平臺回應稱與特斯拉的合作關系并未發生變化。
摩根士丹利發布看空研報之前,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已經歷了連續調整。這次大跌不能僅僅認為是看空報告引起的連鎖反應,也許是一個短暫調整。在特定的條件下看空報告確實會對個股產生一些情緒影響,但更多的還是企業自身發展決定其走勢。
上周“寧王”的大跌行情也帶崩了A股的電池板塊。
6月7日,東方財富數據顯示,寧組合、刀片電池、固態電池、麒麟電池、電池等板塊跌幅居前,億緯鋰能、陽光電源、杭可科技、嘉元科技、福斯特、德新科技、星源材質、當升科技等均出現大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9日當天,汽車產業鏈個股受利好刺激開盤走強,中通客車、超達裝備、英利汽車、浙江世寶等多股漲停。
利好源于消息面上,商務部網站6月8日消息,商務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組織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為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今年6月至12月,根據“2023消費提振年”活動安排,商務部將組織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
根據通知,各地要充分發揮百座城市帶動作用,聚焦新車銷售、二手車交易、報廢更新、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汽車后市場等內容,因地制宜打造系列汽車展銷活動,持續“拉動增量、盤活存量、帶動關聯”,全鏈條全過程促進汽車消費。
此外,通知強調,要強化購車優惠政策支持,加強活動經費、場地等保障,協調推動地方、企業等出臺支持汽車消費的針對性政策舉措,充分發揮地方財政資金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出臺汽車信貸金融支持措施。
事實上,國務院日前就曾召開常務會議提出,要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優化消費環境,更大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
“隨著財政補貼全面退坡,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盡早明確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有利于穩定企業和消費者的預期,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增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說。
政策能否推動汽車產業鏈迎來全面反彈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也將備受關注。
根據目前的數據顯示,在市場繼續回暖之下,今年前5月狹義乘用車累計零售量已達763.2萬輛,同比增長4.2%,累計零售已超去年同期,可以說,5月份的較強增長,一舉扭轉了乘用車市場零售增長的壓力。
而今年年初的車市價格戰對車市帶來的影響也在5月逐漸消退。但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價格戰掀起導致市場價格混亂,消費者出現持幣待購現象仍然存在。
不過接下來伴隨大量新品和低價新款車型上市,消費者購車需求有所釋放,綜合因素下,5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了今年以來的最高點,同時在去年同期市場低基數的作用下,今年5月還實現了28.6%的同比高增長。
車市回穩背后,“新能源車”和“出口”兩大板塊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乘用車國內零售銷量為242.1萬輛,同比增長41.1%。隨著銷量增長,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也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33.3%,同比提升6.7個百分點。
不僅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攀升,乘用車出口也帶動車市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乘用車出口量為138.1萬輛,同比增長102%。
乘用車出口整體增長局面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也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9.2萬輛,同比增長135.7%,環比增長1.2%,占乘用車出口量的30.5%。其中,純電動車型占新能源乘用車出口的92.6%,A0+A00級純電動車型出口占新能源乘用車出口的50%。
乘聯會方面表示:“隨著中國新能源的規模優勢和市場擴張需求,中國制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服務網絡的不斷完善,新能源車出口市場仍然向好。”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則表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對于接下來的市場走勢,光大證券指出,行業呈現平穩復蘇趨勢但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建議關注板塊平穩復蘇帶來的結構性機會。看好2023年具有較強車型改善周期、用戶畫像差異化定位競爭的新勢力車企、出口+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較強+銷量與業績兌現能力較強的自主新能源車企、以及市占率抬升/新定點釋放+年降消化能力強+業務多元化的零部件公司。
華安證券則認為,汽車消費政策暖風襲來,行業景氣度加速恢復。后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細則落地,將有效拉動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迎來行業向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