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鎳王”第一個IPO:瑞浦蘭鈞登陸港交所,產能利用率不足一半仍融資擴產
撰文|大蔚
編輯|凱旋
今天,瑞浦蘭鈞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18.3港元,盤中最高漲至19.66港元,漲幅7.1%,收盤時回落至18.78元,當前市值為427.6億港元。隨著該公司的上市,有千億鎳王之稱的65歲的青山集團創始人項光達也迎來了人生首個IPO。
2022年8月媒體爆出瑞浦蘭鈞計劃赴港IPO的消息,當年12月14日瑞浦蘭鈞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終因招股書“失效”而落空;今年6月瑞浦蘭鈞二度遞交招股書,11月30日終于通過了港交所的聆訊。
截止IPO前最后一輪融資,瑞浦蘭鈞投后估值已達303億元。投資方包括上汽、中偉股份、深創投等產業鏈資方與專業基金。
背靠大樹好乘涼
瑞浦能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年輕”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公司主要從事動力及儲能鋰離子電池單體到系統應用的研發、生產、銷售,專注于為新能源汽車動力及智慧電力儲能提供優質解決方案。
瑞浦能源看似名不見經傳,但要說起它背后的公司,那可是世界500強青山控股,號稱“鎳王”,也是2022年3月份發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金屬鎳期貨的逼空大戰的主角。
青山控股成立于2003年,是國內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青山控股抄底世界最大的鎳礦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成功拿下當地4.7萬公頃的紅土鎳礦開采權。接下來幾年,又在俄羅斯、印度、津巴布韋等國買礦建園。經過長達十年的運籌帷幄,青山控股在2018年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鎳生產商。
鎳在三元鋰電池原材料中舉足輕重,在上游原料中,稀有金屬鎳在電池總成本中占比近30%,高鎳、超高鎳電池占比更高。手握全球最多的鎳礦產資源,2017年底,青山控股正式進軍新能源領域,成立了瑞浦能源。2020年又成立了蘭均新能源,合并后成為瑞普能源,后更名為瑞浦蘭鈞,蘭均新能源由瑞浦蘭鈞持股71%。
作為一個“富二代”,瑞浦能源比起其他動力電池企業,雖然是個后起之秀,但成立之時就贏在了起點,先發優勢明顯。
一方面, 瑞浦蘭鈞有了充足的彈藥,青山集團不僅能夠提供資金來源,還能作為上游供應商為瑞浦蘭鈞供應原材料。
招股書顯示,瑞浦蘭鈞向青山集團采購電解液、PVDF及銅箔,原因是青山集團擁有廣泛的合作網絡及與上游電池材料生產商的良好關系。瑞浦蘭鈞已經和青山集團的附屬公司永青科技簽署了框架協議,保證原材料供應的長期穩定。
青山集團也是瑞浦蘭鈞最大的客戶,在2021、2022和2023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向青山集團及其關聯方出售的電池產品分別約為1530萬元、8.6億元以及8.33億元。
2020年至2022年,瑞浦蘭鈞的出貨量分別為1.55GWh、3.30GWh和16.61GWh。今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出貨量為7.77GWh。其中,瑞浦蘭鈞出貨量提升主要是在2022年,主要原因依舊是青山集團。
青山集團讓瑞浦蘭鈞在供應鏈保障和客戶開拓上有了天生優勢。在招股書中,瑞浦蘭鈞也提出了計劃借力青山集團在東南亞、南美洲、歐洲等地建廠,以擴大產能的計劃?!拔覀兡軌蚶们嗌郊瘓F于印尼在產業鏈上游的各種戰略努力,并把握東南亞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南美洲,我們有意建立電池包生產工廠,并打入美洲市場,同時發揮青山集團的現有業務優勢?!比鹌痔m鈞在招股書中如此寫道,“青山集團業務的廣泛覆蓋未來將為我們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
有了財大氣粗的青山控股的坐鎮,剛剛成立的瑞普能源就已經掌握了其他動力電池廠商夢寐以求的鎳資源,并由此迅速崛起。同時,以來隨著2022年以來下游需求爆發,瑞浦蘭鈞乘上鋰電產業崛起東風,短短幾年間,自身規模迅速壯大。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瑞浦蘭鈞收入分別為9.07億元、21.09億元和146.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301.9%。
營收大幅增長的背后是產能的不斷擴張,瑞浦蘭鈞的設計年產能從2020年1月的2.3GWh增長至2023年6月30日的35.2GWh,公司計劃于23年底實現設計產能69GWh。
目前,瑞浦蘭鈞已闖入國內電池企業第二梯隊。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瑞浦蘭鈞裝車量為3.99GWh,市場占有率為1.17%,位列排行榜第11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成立以來,瑞浦蘭鈞已經接受青山集團累計投入資金超80億元。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青山集團通過關聯方向瑞浦蘭鈞及其附屬公司分別貸款4.64億元、52.7億元和21.84億元。這樣巨大的關聯交易金額也讓其幾乎無法在A股登陸,只能選擇港股IPO。
尚未盈利
盡管營收連續成倍增長,但是瑞浦蘭鈞已經連續虧損了3年。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瑞浦蘭鈞收入分別為9.07億元、21.09億元和146.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301.9%;凈利潤為-5327萬元、-8.04億元及-4.51億元,3年累計虧損超13億元。并且瑞浦蘭鈞的虧損仍在擴大。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凈虧損9.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05億元擴大30.5%。而同為港股上市的中創新航早在2020年時便已經開始盈利,2022年歸屬普通股東凈利潤更是達到6.9億元。
瑞浦蘭鈞稱,虧損主要因為上半年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放緩,導致動力電池產品確認毛損;公司計提金融資產減值虧損凈額;經營開支大幅增加,僅研發開支在收入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4%增長至7.7%。
值得注意的是,瑞浦蘭鈞還預計2023年錄得凈虧損將大幅上升,主要系國內電動汽車市場尚未從年初的放緩中完全恢復,對動力電池產品的銷量造成不利影響;不少電動汽車制造商預期動力電池價格將因碳酸鋰價格進一步下跌,年初并沒有下單;下半年國內電動汽車及儲能系統行業的市場競爭加劇,預計對毛利率將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瑞浦蘭鈞將實現盈利并產生經營現金流入時間推遲到了2025年。
如何實現盈利,瑞浦蘭鈞給出的具體解決方案,包括了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對原材料成本波動的應對能力、增加銷售收益和形成規模經濟等。
或許是基于上述邏輯,瑞浦蘭鈞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資金仍然計劃投向產能。具體包括溫州工廠三期項目(設計年產能24GWh)、佛山工廠一期項目(設計年產能16GWh),以及重慶工廠(設計年產能30GWh)。公司計劃于2025年底前實現產能達到150GWh以上,相當于在目前2023年底產能基礎上翻一番。而根據瑞浦蘭鈞在近期行業活動中透露的信息,2025年后至2030年,還將有額外150GWh的海外產能規劃。
不過,與上述宏偉產能擴張計劃相悖的是,過去幾年時間里,瑞浦蘭鈞當前的產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2020年至2022年,瑞浦蘭鈞整體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0.3%、86.4%和73.9%。受到銷量下降的沖擊,今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甚至大幅下滑至49.4%。
一面是現有產能利用率尚不飽和,負荷不足影響盈利能力,另一面是繼續大力度的產能擴張,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在瑞浦蘭鈞招股書中卻被并列以佐證其成本領先的規模經濟戰略:“我們通過提高產能利用率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將可創建更大規模經濟。為滿足下游迅速增長的需求,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大產能”。這讓人有些懷疑,2025年瑞浦蘭鈞是否真的能實現盈利。
實際上,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外,其他下游電池制造企業盈利能力都十分一般,而瑞浦蘭鈞在產能利用率處于低位的背景下,仍然選擇繼續產能加碼,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縱觀鋰電行業,裝機量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大部分已經成功上市或正在沖刺IPO。但上市后的效果也是喜憂參半,比如同在港股上市的中創新航,目前總市值較為2022年10月公司上市時已經腰斬,總市值由上市初期的600億元以上降至當前的294億元。今年10月以來,還有兩家鋰電產業鏈企業已向港交所遞表,分別為正極材料環節知名廠商龍蟠科技和電池PACK制造商冪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鋰電老大寧德時代近期也將赴港股上市。
在目前的動力電池發展形勢下,今年上市顯然不如2021年、2022年行業景氣度處于高位階段,市場無法給予更高的估值溢價。不過淘汰賽已經開始,誰能募集到更多的資金,誰的產品更具性價比,將成為活下去的關鍵。即便估值倒掛的”流血上市“,也意味著企業未來生存概率大幅提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