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3)上,多位中外嘉賓分享了他們對中國產業鏈企業出海歐洲的真知灼見。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業務總監劉彥龍指出,從歐洲本土來看,痛點一是當地巨大的電動汽車需求,而配套的動力電池本土化的產能有限。
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為中、日、韓三個國家的企業,占比超93%,其中,中國企業裝機量占比超63%。
歐洲雖然已經建成幾家電池企業,有少量出貨,但要滿足車企大批量需求,還缺乏經驗,以及更有競爭力的成本(優勢)。
痛點二是歐洲本地企業建設動力電池基地,面臨巨大的建設成本和較長的建設周期的難題。中國企業在中國建設一個動力電池工廠,最快一年可以投產;歐洲企業在歐洲建廠,一般需要3年左右,而且成本比國內高很多。
劉彥龍認為,歐洲發展電動化,要加快跟中、日、韓企業的合作,目前中國、韓國的企業已經加快在歐洲進行本土化建設。
他指出,中國企業要實現歐洲本土化布局,需要關注歐洲電池產業人才緊缺的問題,以及如何融入到當地,融入到(當地)社區,得到(當地)居民、NGO組織(非政府組織)更好的支持和認可。
“同時,還要適應當地相關要求。歐洲相關標準比我國更嚴苛,如果單純按照中國的標準生產設備,進入歐洲可能無法滿足要求。這一點中國企業要高度關注。”劉彥龍指出,“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我們協會組織的中國電池產業國際化的相關論壇,了解各國包括法規、文化、標準等要求,交流海外市場本土化經驗,提前做好規劃,從而減少中國企業到歐洲建設的成本和風險。”
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博嵐先生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出海歐洲的難點:
一方面,與中國企業在國內的產業化速度相比,歐洲的行動速度往往達不到中國企業所期待的高速。
另一方面,中歐文化差異背景下,歐洲人習慣于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做事,同時,他們發現有越來越多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落地歐洲,正在對中國企業形成新的印象。在此過程中,文化融合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企業需要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本土化過渡。
在電池中國看來,這表明,中國產業鏈企業勇敢進入歐洲市場的同時,也要直面中歐文化差異、行動速度差異等所帶來的挑戰。
瑞士大蘇黎世區經濟促進署副署長胡博先生從五個方面指出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出海歐洲所面臨的挑戰:
一是,歐洲不是單一市場,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指標,電動汽車在不同國家新車滲透率有較大差距,因此,各國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差別非常大。
二是,要說服更多消費者,以及對電動汽車持有懷疑態度的人,幫助他們欣然接納電動汽車。
三是,電動汽車價格和充電站的可及性,對消費者選購電動汽車關系密切。目前,很多消費者不了解電動汽車的運營成本遠遠低于燃油發動機的汽車,而且他們對充電站可及性和充電時間慢表示焦慮。
四是,中國企業進入歐洲,文化、服務、聲譽等方面都面臨挑戰。
五是,中國企業需要充分了解當地市場需求,這對普及自身的產品非常關鍵,目前不止是電動汽車,還有儲能領域,歐洲都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由此,電池中國認為,歐洲各國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差別,對于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而言,增大了在歐洲布局的難度,如果要實現多國就近配套,仍需對不同國家市場及車企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同時,通過中國動力電池領先技術的應用,緩解用戶充電焦慮,可以助力歐洲汽車電動化進程。
多位嘉賓多角度剖析了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出海歐洲面臨的難點,可以幫助企業提前做好部署,避免踏入“雷區”,從而更有效地保障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歐洲本土化戰略的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差異、法律法規要求是各位嘉賓頻頻提及的挑戰。華宇動力電池研究院院長陳建也表示:“歐洲確實有很多獨特的文化,以及非常成熟的法律體系,我們是抱著尊重當地文化、法律法規之心,甚至是敬畏之心去做這塊市場,這是本土化非常重要的途徑、手段,也是對任何海外市場都需要采用的態度。”
陳建還指出,具體到每個市場的需求都不一樣,所以要以用戶為中心,從而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綜上,中國企業要進入歐洲市場確實面臨各種痛點,尤其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差異,還包括歐洲不同國家各自文化種族的差別。因此,了解并尊重他們的習慣,同時引導歐洲消費者使用電動汽車和充電樁,多維度展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的優點、優勢,從而讓中國企業獲得當地市場認可,這是中國出海產業鏈企業的必修課;融入當地,也有利于中國企業在歐洲建立良好的生態圈,獲得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