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廢鉛蓄電池生產鉛銻合金


鋰電世界今年2月6日,國務院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這是我國首部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計劃到“十二五”末,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在湖北,循環經濟早已起步,盡管步履蹣跚,卻也有一批企業實現了資源再生、垃圾變黃金的探索,成為我省乃至全國循環產業的典范。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鄂企試水循環經濟”,以期引發業內對其的關注和支持。
28年前,34歲的李富元是襄陽谷城一家鄉鎮小廠的廠長,當時的他并不知循環經濟為何物。如今,李富元年過六旬,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洋公司”)的掌舵人,被譽為廢鉛資源再生領域里的“淘金王”。
利用鉛廢料生產鉛合金
本月13日,記者走進金洋公司廠區看到,工人們正在裝車各種型號的鉛合金塊。
公司董事長李富元介紹,該公司利用回收的含鉛廢料和廢鉛酸蓄電池,深加工后制成鉛合金,供應到駱駝蓄電池等國內外知名的蓄電池生產企業。駱駝蓄電池推出以舊換新,回收的廢鉛酸蓄電池,又銷售到了金洋公司再利用。
從廢電池中來,到新電池中去。兩家企業強強聯合,形成了“廢鉛回收—廢鉛資源綜合利用—鉛深加工”的鉛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金洋公司每年‘吃’進5500萬只廢舊蓄電池,‘吐’出25萬多噸鉛合金,相當于節約250萬噸原生鉛礦。”李富元介紹,20年間,金洋公司生產的鉛基系列合金成為暢銷國內外的名牌產品,躋身于出口創匯型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2011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將谷城確定為“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去年底,該公司商標“金洋JINYANG及圖”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發的“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襄陽市冶金行業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
一次困境與循環經濟結緣
李富元稱,他與循環經濟結緣,始于一次生存困境。
1985年,谷城縣石花鎮五號干電池廠瀕臨倒閉,身為廠長的李富元焦急無比。此時,街對面石花鎮蓄電池廠的生意卻一片紅火。“生產蓄電池的主要原材料是鉛合金,需要從原生鉛礦中提取,而谷城縣沒有原生鉛礦,只能從外地購進。若從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廢舊蓄電池中冶煉出合金鉛,再賣給蓄電池廠,豈不有飯吃了?”李富元頓時眼前一亮。
然而,廢舊蓄電池含硫酸以及鉛、銻、銅等重金屬,以當時國內落后的冶煉分離技術進行冶煉的話,能耗成本高,且污染嚴重。
為突破技術難題,李富元斷然決定投入巨資引進人才,開展技術攻關。1998年,金洋公司自主研發、國內首創的“無污染再生鉛”技術攻關獲得成功。
廢舊蓄電池從此在金洋公司變得“渾身是寶”:鉛、銻、銅等金屬成分,被提煉成再生鉛、銻、銅,深加工后制成鉛合金,回供給蓄電池生產企業;廢硫酸,被提煉加工成硫酸鈉,成為造紙、玻璃制造企業的重要原料;外殼、隔板被分別提煉成PPC、PVC塑料,又可用作制造蓄電池的外殼、加工塑料制品。
據了解,2012年金洋公司實現年產值28.75億元,再生鉛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四成,成為國內最大的再生鉛企業之一。
正是一塊塊廢舊電池和鉛廢料,讓昔日的鄉鎮小廠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