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電池產業化還須破解技術難題


降低儲能成本的關鍵在于破解儲能電池的安全性、循環壽命等難題。來小康指出,這些技術的突破是儲能實現產業化的前提,但電池技術的成熟恐怕還需要多年,悲觀看可能超過十年。
張北示范項目采用的鋰電池技術是否能夠代表儲能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還存在爭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認為,鋰離子電池雖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高能量轉換效率、長循環壽命等優點,但該技術目前價格較高,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還較差,而對于電力系統而言安全最重要。他介紹,南方電網的儲能示范項目的鋰離子電池組曾冒煙22次。
儲能電池技術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儲能根據不同領域需要已有12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據了解,張北20MW的儲能示范項目中除了采用14兆瓦的鋰離子電池技術,還有2MW的液流電池系統,而剩余4MW的儲能采用哪種電池技術,目前國網尚未有定論。據悉,4MW的儲能原本留給日本的鈉硫電池技術,該技術占全球儲能應用項目的65%以上。但據楊欲生介紹,鈉硫電池雖具有高比能量、轉換率高、壽命較長的優點,但也不安全,采用鈉硫電池技術的日本儲能電站2011年曾兩次失火。
“采用哪種儲能技術并不是關鍵?!眮硇】嫡J為,張北的儲能示范項目旨在為儲能企業提供未來發展方向,即高安全、長壽命。
國內目前從事儲能的相關企業并不多。據俞振華介紹,與儲能相關的企業包括各種電池廠商、控制逆變廠商、應用解決方案提供方、工程實施企業等,目前鉛酸電池廠商、鋰電池廠商、控制逆變廠商以及一些關鍵材料廠商相對較成熟,除此之外其他的儲能技術還沒有形成規模。
由于缺乏核心原材料研發技術,國內的電池企業主要處于來料加工階段。據從事鋰電的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國內儲能沒有形成規模,國內電池企業在采購上游原材料時無法形成議價能力,因而電池核心原材料價格比國外同行高出很多,最后只能通過采購國產化配件來降低儲能系統的售價。
來小康認為,國內的電池企業大多從貼牌生產做起,即便儲能規模上升也很難真正獲益。要打開下游空間、提升議價能力,需要沿著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的方向加大研發投入,而不是建更多的產品生產線。當前全球儲能產業才剛剛起步,國內企業現階段介入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