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斯中國熱 政策補貼引質疑


鋰電世界 特斯拉的明星效應已經為它在國內贏得了無數粉絲。正式引進國內以后破天荒的透明價格,也讓不少潛在用戶為之振奮。然而當你覺得它是純電動車、理所當然不用搖號而興沖沖地前往預訂時,估計會有一種蹦極般的失望感——特斯拉并沒有進入新能源車的目錄,新能源車的補貼、單獨搖號的政策也統統無法享受到。
政策看似有其合理性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支持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的力度毋庸置疑。尤其是結合一些地方性的優惠政策來看,可以充分顯現出政府對于推廣新能源車的迫切與決心。
事實也是如此。政府對于純電動車的支持絕不僅限于幫助國內汽車工業實現所謂“彎道超車”這么簡單,所謂降低污染排放只是其中一項。更為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出于戰略全局考慮的——石油資源在全球戰略中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國的石油儲備以及對石油恐怖的消耗量,都讓能源結構調整的問題日益迫切。這其中,讓“電”來驅動汽車而不是“油”,無疑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既如此,作為全球最有名的純電動車,特斯拉為何未能進入新能源車目錄呢?理由也很簡單——特斯拉是進口車,而新能源車優惠政策并不適用于進口車。常規看來,進口車無論是技術還是最終將獲得的利潤,都掌握在外方廠商手中。讓他們也享受政策,不僅有“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嫌疑,而且表面上看也不利于國內相關技術的提升與發展。
這樣的政策,就如同之前對進口整車設置壁壘以保護自主汽車工業一樣,看似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從目前純電動產業的狀況來看,對于特斯拉、以及與特斯拉類似的進口純電動車依然采取這樣的政策,卻顯得有些“短視”。
純電動車還處在概念階段,特斯拉能起到類似“愛多VCD”的效果
年齡稍長的人應該對當年“愛多VCD”的營銷案例有印象。愛多是否成功在此我們不做評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愛多,就絕沒有隨后VCD市場的火爆。愛多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國內消費者普及了“VCD”的概念,并在一段時間內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很多人覺得特斯拉是個奇跡。它的奇跡并不在于它多強的性能、多炫的設計,而是它實打實的銷量,以及對整個純電動車領域的影響。這一點對于純電動車市場趨近于零的國內市場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影響力,足以讓主流的看法產生由“選純電動車腦殘”向“純電動車完全可以選”再到“選哪輛純電動車”的轉變,意義絕不可小覷。
這種認知的轉變,與VCD剛剛誕生是人們認知的轉變頗為類似。因此,要想國內的純電動車市場真正被激發起來,就特別需要有一個類似“愛多”的角色。而特斯拉這個“大明星”,無疑是最佳“車選”。
特斯拉對配套產業的拉動意義同樣不可小覷
純電動車產業能否迅速發展,絕不僅僅是單臺車輛“自己的事兒”,它需要配套作為支撐。而作為新生事物,配套產業的成長絕非易事。例如充電樁的安裝、充電站的布局。雖然口號一天天喊,但在沒有足夠車輛使用作為支撐的情況下,產業資本很難大規模實打實地流入這一領域。
特斯拉在這方面的貢獻絕不會僅限于它的那些充電站布局計劃。同樣是憑借它的明星效應,如果能夠有效提升電動車的保有量,提升純電動車配套設施的需求量,就會無形中帶動整個配套產業的發展。到那時,車主再也不會因為“安個充電樁”而需要協調各種關系,人們會覺得這就像裝個電話、拉根網線那么理所當然。有眼光的資本,也會像當年搶占據點建加油站一樣,主動進行充電站的布局等等。一旦形成這樣的氛圍和資本流動,反過來又會促發各個廠商研發純電動車的積極性,最終讓整個產業的發展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車云小結: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們小題大做了。特斯拉不見得有這么強的效果。即便有,政策也不見得就會對特斯拉銷量產生多大的影響——畢竟特斯拉是供不應求的車型,有政策支持銷量恐怕也難以有質的提升。
如果單就一個點來看的確如此,但如果展開來看會發現,這其實代表了政策一種態度。畢竟未來遇到類似問題的絕不僅僅只有特斯拉這一款車。以目前國內純電動車市場的現狀來看,我們應該希望這些進口的“特斯拉們”盡可能地賣得好,而不是刻意區別對待。這些進口“特斯拉們”不是狼,而更像是鯰魚。它們賣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整個國內純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越有利于自主純電動車廠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