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大太陽能電站由我國特變電壓建設


鋰電世界 由中國新疆企業特變電工承建的巴基斯坦100兆瓦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竣工儀式5日在旁遮普省巴哈瓦爾布爾市真納太陽能工業園舉行。
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等領導及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為項目竣工揭幕。
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旁遮普省首席部長夏巴茲·謝里夫、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等出席儀式表示祝賀,并向建設者致謝致敬。謝里夫總理感慨地說:“今天,我從直升機上俯瞰整個太陽能電站就像一片藍色的光伏海洋。”他說,這是一項民生工程、友誼工程,將為巴基斯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將增強中巴兩國能源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孫衛東大使稱贊該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第一個實施完成的項目,為巴基斯坦能源事業作出了貢獻。”
“我們非常高興同中國企業合作”
該電站位于巴哈瓦爾布爾地區的塔爾沙漠中,是巴基斯坦第一座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太陽能電站。占地1.4平方公里,投資2.15億美元,每年向旁遮普省輸送清潔能源電量約達1.5億千瓦時,并將持續供電25年,按每戶每月用電200度計算,可解決約75萬個家庭用電問題,有效緩解了該省電力嚴重緊缺狀況,將為附近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投資環境、企業的正常生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重大改善。
中巴兩國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該項目的建設。4月20日,習近平主席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謝里夫總理一道為包括該項目在內的8個中巴重大合作項目揭牌。2014年5月9日項目開工時,謝里夫總理也曾乘直升飛機專程從首都伊斯蘭堡前來參加開工儀式并視察建設工地。
巴基斯坦是個電力緊缺的國家,天天都要拉閘限電。據巴媒體2013年的統計,伊斯蘭堡、拉合爾、卡拉奇等大城市,每天限電時間約8小時;廣大小城鎮和農村,限電時間則在10小時以上。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也是工商業最集中的省,用電量達到全國總量的68%,因此更是深受電力“瓶頸”帶來的嚴重不利影響。該省能源部常務秘書長杰漢澤普·汗向筆者介紹說,去年全省發電量只能滿足電力消耗的76%,全國其他地區缺電狀況也大致如此,電力不足嚴重影響巴基斯坦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是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為開發新的能源,該國在光照資源較好的巴哈瓦爾布爾地區規劃建設“真納太陽能工業園區”,首次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2014年3月,特變電工下屬的新疆本土企業新能源公司以強大實力獲得該園區首個大型光伏工程總承包及25年的運行維護資格。
杰漢澤普·汗說,“巴基斯坦和中國是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中巴有著全天候的友誼關系。因此我們非常高興同中國企業合作,對能與中國朋友攜手解決巴基斯坦能源短缺難題而感到十分榮幸。”
“一定要將它干成國際一流的標桿工程”
眼前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壯觀景象:站在廣闊的亙古荒漠上極目遠望,只見無數塊一米見方的太陽能電池板一塊接著一塊,一律面向東南,縱橫整齊排列,向四面八方延伸至遙遠的地平線。它們在午后強烈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綿延起伏,一望無際,使記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深藍色的電池板“海洋”。“海洋”一側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升壓站,就像停泊在海邊的“巡洋艦”,站內銀灰色巨型變壓器的套管和林立的輸電鐵塔直指藍天,如同艦上威武的“炮塔”。
面對自己和同事們親手創造的這一瀚海奇觀,特變電工新能源公司派駐工程現場的項目經理吳志龍十分自豪。他的項目團隊有40多人,就生活在塔爾沙漠中由12個集裝箱組成的臨時營地里。這里遠離繁華街市,遠離現代世界,甚至遠離人類活動,初來時只有無垠的荒漠和火辣辣的驕陽與他們相伴。不過,離鄉背井、身處荒漠、與世隔絕、艱苦備嘗這些字眼并沒有磨滅團隊成員拿下這個世界一流工程的意志和熱忱。吳志龍說:“作為一個光伏人,干好意義這么重大的工程,這輩子就沒白活!
10個月來,他們胸懷造福巴基斯坦人民,為中巴友誼增光添彩的強烈愿望,遠離家鄉,扎營荒漠,艱苦奮斗,以大無畏的精神克服氣候炎熱、水土不服、語言文化障礙、技術標準差異、施工資源不足、前無先例可循等帶來的重重困難,科學組織,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全力以赴,在巴方的密切配合下,短短10個月就讓這座世界罕見的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發電站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地崛起在亙古荒原上。吳志龍告訴記者:“我們抱定‘建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的決心,一定要將它干成國際一流的標桿工程。工程后期,我們組織3000多名中巴工人晝夜苦干,僅用3個月就干完了當地需要8個月完成的工程量,創造了世界光伏電站建設史上的新紀錄。”
該項工程監理工作由以嚴謹著稱的德國ILF公司負責。該公司現場經理毛敏·阿旺與筆者談起特變電工時豎起了拇指。他說,一次性建設如此大容量的光伏電站,對于巴基斯坦業主和中國承建企業來說都是第一次,最大的挑戰就是史無前例,困難重重。“特變電工與業主密切合作,在短期內建成了這座質量上無可挑剔的工程,而且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建設速度,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評價道。
“民生工程友誼工程”的特征日漸彰顯
隨著這座電站的建成和試運行,它“民生工程友誼工程”的特征日漸彰顯。
項目建設為當地提供了3000多個工作崗位,建設團隊也吸收了不少巴基斯坦技術人員和青年加入,目前已被特變電工聘用的項目管理顧問和翻譯、工程技術、法律、稅務人員有10多人。一臉絡腮胡子的阿里夏·阿里就是他們中的一個。阿里以前曾是卡拉奇一家工廠的電焊工,從廠里中國師傅那里學會了漢語。他在網上得知特變電工承建巴基斯坦最大太陽能電站后,就慕名來到這個項目工作,現在除電焊外還兼做翻譯。他說,我很幸運來到特變電工,這里的師傅們手把手地給我傳授知識和技術,使我的電焊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漢語水平也大大提高。我希望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技術,更好地為電站服務。
穆罕默德·卡塞姆今年24歲,就出生在離電站不遠的巴哈瓦爾布爾市農村。他家有父母親和兄弟三個,種了70英畝棉花和小麥,還經營著一家棉花加工廠,在外收購棉花。他告訴記者,我的家鄉的鄉親們非常歡迎這個電站,因為它沒有污染,而且它的建成能減少各家棉花加工廠的停電時間,也可以為附近的摩托車廠、糖廠、藥廠等工廠提供更多的電源,增加它們的生產和就業。卡塞姆去年剛從西安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如今也是特變電工項目的一名員工。他對記者說,“我很自豪能成為電站建設和管理的一員,我的家人和鄉親們也為我自豪。因為這座電站的建設,讓我的家鄉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有了活兒干,有了錢賺,也有了學習一技之長的好機會。”
巴方項目業主公司總經理納杰姆·阿合麥德·沙赫告訴記者,由于特變電工世界級的施工建設進度,該項目才能這么快并網發電并投入運行,當地的電價因此降低了3美分以上。
夏巴茲·謝里夫曾在2013年訪問過特變電工。他在竣工儀式上說,“這個企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太陽能行業的領航者。”他說“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計劃,是送給巴基斯坦人民一份大禮,它體現了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誼。相信今后巴中之間以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中國新疆之間,在能源及其他經濟領域的合作機會和項目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入。我們希望有更多特變電工這樣的中國企業來巴基斯坦及旁遮普省投資和合作,在促進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雙方互惠互利,譜寫巴中友誼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