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要打破“花瓶”地位 成長為“巨人”


鋰電世界 在世界各國之中,我國的光伏產業起步并不算晚,發展水平和對外市場的開拓,也曾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自從歐美實施“雙反”,顯現出根基不實,境況困窘,內需市場的培育急劇受到重視以來,無論政府和企業,國家和民眾,都在千方百計尋找拉動內需的方法和途徑。大聲疾呼者有之,籌謀對策者亦不乏。按理說,我國光伏內需市場的開拓,應該是有一定根基,且回天有術,并不缺少良方。可是,真正行動起來,不少企業家和投資者卻是顧慮重重、左顧右盼、舉步猶豫不定。這是什么原因?
其實:真正要戳破的,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層窗戶紙:光伏產業在我國長期存在的“花瓶”地位在打破,而“花瓶”心態還在,還在滋生著徘徊和困惑。
不必諱言:目前國家出臺的支持光伏拓展內需市場的一系列新政,政策尚待完備,措施尚不配套,甚至扶持投入的財政力度尚不如人意,等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但從某些部門、企業和投資者的主觀意識和精神狀態上分析:長期以來,那種被作為一個特殊產業,在一定階段,受到特殊待遇所形成的習慣性思維仍然存在,仍然困擾著人們,影響著人們對光伏市場的正確分析和理性預期,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也就是說:許多人尚未能正視這樣一個現實:即,我國的光伏產業是在多年實施了金太陽工程的背景下,出現了現在這種光伏產能高達世界總量的80%,而光伏發電僅占8%的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產業結構失衡。如果說,金太陽工程在發展我國光伏產能上功不可沒,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但隨著經濟形勢和市場走向的變化,內需市場的建立和培育已經要步入加快市場化的接入口,那種曾經形成的與金太陽工程不無關聯的影響到內需市場拓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已經到了必須改變,刻不容緩的時候。
優先發展的老大自居心態,使我國光伏產業忽落了在電力生產成本上與其他能源相比的弱勢地位,缺乏在降本增效上的急起直追意識。
成本弱勢,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電力生產領域,與其它能源相比,在市場競爭上的軟肋,幾乎無法望人項背。
光伏發電在國內其所以生存,在舉國電力快速發展的前些年還有一些空間,可以說,那些稍微大點的光伏發電項目,幾乎無一不是政府支持的試驗田,無一不是金太陽工程,陽光哺育的結果。
這些項目,基本是在溫室環境中成長,又不少是做形象花瓶的,當然就沒有適應力,也沒有成本意識。直至今天,若談起這些年,究竟建起了多少可以拿出真金白銀的光伏電站,究竟光伏發電在全國發電總量中占有多少貢獻份額,那幾乎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很難計算出,金太陽工程究竟為光伏動用和間接投入了多少財政支持和實際在光伏發電方面得到了多少應該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