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陸可望達到50萬輛市場規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地和第一大市場。”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研究中心教授吳小員表示,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逐漸細化,電動車產業或將獲得更多政策層面的支持,“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電動車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大陸電動車產業發展增勢驚人,臺灣廠商也觀察到了其中龐大的商機。”臺灣車輛公會理事長陳國榮表示,大陸“十三五”規劃仍將節能納入重點,這意味著電動車產業將迎來黃金5年,臺灣廠商可以自身優勢抓緊商機。
“臺灣有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包括關鍵零組件、動力鋰電池、系統整合與整車能力,皆具有國際水平。”陳國榮表示,臺灣廠商已采用異業結盟的方式,組成“臺灣電動巴士產業聯盟”,通過與底盤、車架等專業廠商的合作,在大陸多個省市開始布局。“在政策加持下,若大筆訂單挹注臺灣業者,臺灣相關產業則可望進入快速發展期。
據記者了解,今年6月,臺灣鴻海集團與大陸騰訊公司、和諧汽車三方簽訂協議,在鄭州設立工廠,共同合作發展電動車。此外,鴻海集團還與北京、杭州合作,共同組成電動汽車租賃公司,搶進剛剛興起的電動車租賃市場。
■臺灣憑技術優勢搶灘大陸產業鏈
“在大陸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市場加速擴張的同時,也應看到,大陸電動車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何洪文坦言,“電池問題是目前大陸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鋰電池廠商表示,目前,大陸電動汽車基本都采用鋰電池作為動力電池,而鋰電池的安全問題、電池的成本等,都難以滿足整車的需求。同時,電池充電時間過長,行駛里程總體偏短以及壽命等實際問題也仍影響著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購買決策。“只有解決了電池安全和電池壽命問題,建立和完善鋰電池回收體系,才能實現電動車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