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批復文件,目前已有14家車企獲得了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而全國新注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超過200家。有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今一年多的時間內,中國新能源汽車新增項目就不下120個。在資本和跨界者的帶動之下,不管是原有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業(yè)務,還是新晉互聯網公司和外來的造車者,都推動了博世和國軒高科等零部件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業(yè)務上的訂單不斷增加。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由于知名零部件公司紛紛向新能源汽車業(yè)務轉型,一些傳統的零部件業(yè)務被剝離,這引發(fā)了國內零部件廠商的海外并購熱。有數據統計,2016年以來,汽車零部件行業(yè)的海外并購達到20宗,有金額披露的交易涉及金額為87.92億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并購8筆,有金額披露的交易涉及金額13.54億美元。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熱潮不僅“富”了跨國零部件車企,也間接推動了國內零部件車企的技術升級。
以博世為例,其在中國市場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先行布局。在博世看來,智能互聯最關鍵的鏈接點是人工智能,為此它曾宣布將投資3億歐元成立博世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首先在印度班加羅爾、美國硅谷和博世德國總部設立,下一步則是在中國。“博世在中國的人工智能布局將圍繞圖像處理及傳感技術等領域招募創(chuàng)業(yè)團隊做孵化或投資,主要體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上。”陳玉東稱,目前,博世和上海張江合作了跨國孵化平臺,該平臺覆蓋了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等諸多前沿領域。目前,已經有58家公司申請。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在剝離一些低利潤的汽車供應業(yè)務的同時,把自動駕駛也視為公司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業(yè)務板塊。在自動駕駛方面,目前德爾福的策略分兩步:一方面是在當前配合汽車廠商開發(fā)從2級邁向3級的半自動駕駛;另外一方面,在2019年CSLP(中央傳感定位與規(guī)劃自動駕駛系統)量產后,幫助汽車廠商實現 4/5 級自動駕駛。而中國將是德爾福完成這兩步策略的重要市場。
目前,德爾福已經在中國建立了4個全球領先的技術研發(fā)中心和18個生產基地,鋰電池廠商與多個整車廠商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自動駕駛的傳感、交互和執(zhí)行層面,到智能決策和高精度地圖領域,乃至于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合作和投資,跨國零部件車企正在充分利用自己在汽車行業(yè)的技術、資金和資源優(yōu)勢與處于各個技術行業(yè)的關鍵人物捆綁在一起,甚至于很多新興造車者都是從它們那里取經。”汽車行業(yè)分析師陳曉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