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碳負極的生產過程中,SiO的合金化為最為關鍵的步驟。但是目前國內的生產水平有限,和日韓等企業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國內企業真正能實現硅碳負極的月出貨量在百噸級別企業尚處于空白。
配套材料技術有待提高
硅碳負極材料作為新一代的高容量負極材料,其電池材料體系也作相應的升級。而目前國內與其配套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NCM811、NCA)、高壓三元電解液、硅系粘接劑等發展水平有限,因此硅碳負極材料在國內尚未實現大批量的應用。
規模化企業缺失,價格居高不下
常規的石墨類負極材料由于發展較為成熟,價格穩定且處于緩慢下滑階段。而新型的硅碳負極材料由于工藝難度高且規模化效應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也是限制其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隨著工藝技術的成熟和批量化生產帶來的規模化效應的提高,其使用成本將逐漸降低。
鋰電池廠商總體而言,硅碳材料在國內發展起步較晚,在材料本身技術與產品應用領域技術上相對落后,目前大部分國內電芯企業與材料企業均處于實驗階段,只有小部分企業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但未來隨著國家政策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激勵,要求電池能量密度到2020年達到300Wh/kg。
在政策性的推動下將進一步促使新能源動力電池的高速發展,硅碳材料作為高倍率、高能量型新材料是目前最具備產業化的首選材料,未來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的發展必將再進一步促進我國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技術進步。
GGII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4月份國內上已有多家負極材料企業加大擴產硅碳材料,且也有多家跨行也的新進入者涉足布局硅碳負極材料,其新增產能將于2017年年底開始陸續投產,GGII預計硅碳材料行業即將在2018年開始真正大面積登上鋰電池負極材料大舞臺,未來必是作為新型負極材料重點發展路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