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千噸廢舊電池趕快找個家吧


鋰電世界 環保政策不應反成為環保產業的羈絆。在廢舊電池集中回收環節,政府出臺激勵與強制政策,是國際通行的經驗。
早上,拿著攢了一段時間的廢電池出門,卻發現小區的廢舊電池回收箱已不知所蹤。聯想起前幾日媒體報道,北京安定衛生填埋場里堆積了1000多噸廢舊電池,足有二層小樓那么高。從2004年起,北京市集中回收的廢舊電池源源不斷運到這里,卻至今未得到處理。
廢舊電池在京境遇不佳,在廣州也無人問津。有媒體統計,2000年5月到2010年5月這十年間,廣州共回收電池量14噸,僅占每年消耗量的0.4%。
過去十年,對廢舊電池危害的宣傳轟轟烈烈,消費者也逐漸養成了分類處理廢舊電池的習慣,怎么突然間廢舊電池就無家可歸了?
原來,2003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四部委出臺了《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政策認定“廢棄的普通鋅錳電池和堿性鋅錳電池不屬于危險廢物”,并指出“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不鼓勵集中收集已達到國家低汞或無汞要求的廢一次電池。”政策意在突出廢含汞電池、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的危害性,卻無意間放大了信號,讓人以為國家不再鼓勵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給廢舊電池集中回收處理行業潑了涼水。
看來,廢舊電池的污染問題非常有必要“撥亂反正”。首先,盡管目前合格的鋅錳電池已不含汞或汞含量極低,但其中的鉛、鋅、錳、鎘等金屬含量仍然較高,隨意丟棄仍會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其次,一些不合格的鋅錳電池還在市場流通,廢舊電池汞污染的潛在危險并未完全消除。所以,分散填埋廢棄的鋅錳電池仍是不環保的。
廢舊電池不回收,還是一種資源浪費。廢舊鋅錳電池提煉出的錳、銅、鋅等有色金屬,是汽車、建材、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基礎材料,被譽為“黑色黃金”。我國每年報廢的50萬噸鋅錳電池,若能全部回收利用,可再生錳11萬噸、鋅7萬噸、銅1.4萬噸。而目前中國對銅精礦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79%,鉛消費量約占世界的一半。放棄這些含量可與高品質自然礦石媲美的寶貝,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其實,當年政策提及的技術瓶頸早已突破,環保政策不應反成為環保產業的羈絆。2003年至今,廢舊電池處理技術日益成熟,已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市場上也出現了有規模的廢舊電池處理企業。目前產業瓶頸恰恰是原料吃不飽。一家廢舊電池處理廠,一年至少要有2000噸以上的廢舊電池做原料,才能保證產業化,實現規模效益。這個原料數量相當于一個特大城市年電池消費量的一半。缺乏政策支持集中回收,僅靠企業自己與千家萬戶對接,如同小馬拉大車,舉步維艱。
廢舊電池回收處理要形成真正的綠色產業,離不開環保約束,更離不開政策扶持。特別是在集中回收環節,政府出臺激勵與強制政策,是國際通行的經驗。例如,美國“以舊換新”的價格杠桿與嚴格的懲罰措施,在消費者、零售商、批發商之間建起了一張通暢的集中回收網絡。日本則遵從“誰獲益,誰付費”的原則,規定回收處理廠可從電池制造商處獲得資金補償,以支持民間環保組織收集廢舊電池。
有關部門抓緊修改相關政策,向市場釋放新的鼓勵信號,給千噸廢舊電池趕快找個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