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東:創造燃料電池汽車“中國第一”


鋰電世界 黃晨東,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后到美國留學,獲美國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96年以來曾先后任美國前瞻動力系統公司高級工程師及部門經理、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技術專家及部門經理等職。2008年7月,他加盟上海汽車新能源事業部,任技術總監,負責產品規劃、項目管理和燃料電池系統開發,曾獲“上海世博工作優秀個人”等獎,并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成為首批上海“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胸懷凌云志,毅然進“上汽”黃晨東在美國福特汽車等公司工作14年,長期從事新能源系統及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尤其擅長燃料電池汽車及其發電系統、電池系統開發,精通新能源汽車開發流程和關鍵技術。他曾參與美國航天與航空總署“冰與火”計劃,任動力系統設計負責人,負責開發航天飛行器的發電系統。該系統比原有的發電系統效率提高一倍,使航天飛行器探索深層空間成為可能。他還參與福特汽車公司第一代燃料電池汽車開發,任燃料電池系統設計負責人。該新能源車已在世界6個地區示范運行。年輕有為的黃晨東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美國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冉冉升起的新星,擔任美國能源部FreedomCAR燃料電池分會委員、美國燃料電池汽車性能分會主席。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只用幾年時間就完成汽車強國10多年的技術進步。萬鋼、章桐等海外新能源汽車精英陸續回國,加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并大顯身手,讓黃晨東萌動回國的念頭。求賢若渴的“上汽”領導,從2005年起就熱忱邀請他加盟“上汽”集團,共襄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業。國內研發機構和汽車企業也紛紛向他“拋繡球”。2008年7月,被“上汽”領導盛情邀請3年多的黃晨東,終于告別美國福特汽車,出任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事業部技術總監,挑起領銜研發燃料電池汽車的重擔。造好“世博車”,不辱使命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組委會決定組織1300余輛新能源汽車在世博會期間集中示范運營,服務7000萬中外觀眾。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多、強度最大、最集中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活動。“上汽”作為主要廠商,提供其中1125輛新能源車,技術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超級電容等方案,品種包括轎車、大客車、觀光車、出租車等。2009年6月,黃晨東擔任世博燃料電池轎車項目總工程師,領銜開發30輛VIP用燃料電池轎車。他帶領開發團隊確定技術方案,考察調研所有零部件單位,調整項目時間計劃,掌控所有項目節點。從電堆、電池、電機系統和電控關鍵元器件的進貨,到整車動力系統裝配和車輛聯合調試,他都親臨第一線嚴格把關,每天不敢睡一個安穩覺。為了確保新能源車萬無一失,他將車輛分為三類進行試驗:一類完成5000公里整車試驗,二類完成3000公里整車試驗,三類完成500公里整車試驗。在每類試驗中,車輛一旦暴露零部件和系統可靠性的技術難題,他就帶領大家夜以繼日逐個攻關、逐一克服。2010年4月15日,上海世博科技—新能源車交車儀式在世博園舉行,為期184天的世博會新能源汽車示范運營正式啟動。作為世博會濟陽路基地燃料電池汽車總工程師的黃晨東,主要負責燃料電池轎車和燃料電池客車的技術保障工作。不到一周,他理順運行維修流程、車輛出入庫流程、應急預案、狀態評估體系等工作,確保了示范運行圓滿成功。“上汽”趕制的燃料電池“世博車”受到中外嘉賓的好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為上海世博會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同時,也為新能源汽車經受高溫、高濕、大客流、高強度等嚴峻考驗,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數據和經驗。為圓“綠車夢”,癡心不改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在進行戰略轉型,未來5至10年將成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黃金期。黃晨東告訴筆者,目前,國際上基本形成共識,2015年將是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品化的元年。在汽車領域,一方面應該大力發展清潔節能型燃油車;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生物燃料、電動等低碳、零碳排放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從全產業鏈角度看,燃料電池汽車的碳排放是最低的。由黃晨東主持、出臺的“上汽”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確立了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三箭齊發”的發展戰略,并明確燃料電池汽車“三步走”的技術發展路徑:2010年世博會示范的燃料電池汽車為第二代,主要解決安全和可靠性問題;2013年第三代燃料電池汽車以提高性能為重點;2015年第四代燃料電池汽車則以降低成本為重點目標。難能可貴的是,“上汽”還對外公布其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目標:到2013年,生產20輛轎車,供企業主要管理人員上下班使用;到2015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產量達到幾百輛,并在北京、上海、大連等試點城市上市銷售,整車成本降低到50萬元以內。黃晨東說,來到“上汽”新能源汽車事業部所在地安亭,他才知道這里曾經創造過許多中國汽車行業的“第一”,如中國第一輛普通轎車“鳳凰牌”、第一個F1賽車場、第一個整車風洞……更讓他高興的是,這里的汽車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得天獨厚,硬件水平和綜合配套優勢不比國外差。他堅信,創造燃料電池汽車“中國第一”的夢想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