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國內新能源投資


鋰電世界 2013歐亞經濟論壇科技分會期間,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中心名譽主席、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院士就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新能源將引領第四次產業革命,而我國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可能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
眾所周知,第一次產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引領的機械化,第二次產業革命是以電力為引領的電器化革命,第三次產業革命是以信息技術,就主要是電腦和互聯網為引領的信息化革命。
“現在第三次產業革命可以說接近高潮,近年來有些創新不斷地出現,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等等不斷出現,還有3D打印、4D打印等等,這都接近高潮。第四次產業革命我個人認為是新能源引領的能源革命”成思危稱。
成思危認為,人類對化石能源,包括天然氣、石油、煤炭的過分依賴已經對未來生存發展造成巨大威脅,必須要通過發展新能源來解決能源儲存、化石能力資源有限,以及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
在他看來,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四管齊下:一是發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產業,比如說新能源,太陽能和風能、水能等等,另外文化產業還有電動汽車等。二是調整能源結構;三是設法利用二氧化碳;四是通過發展林業和借助海底對二氧化碳進行收集和封存“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希望能夠低于360億噸,最好是降到325億噸”成思危表示。
中國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如何展望?成思危認為,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要保持7%的發展速度的話,那每年能源消耗量還要增加5%,中國不能保證降低二氧化碳發展的總量,但必須要保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也就是單倍GDP排放二氧化碳。
“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節能減排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國家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可能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這也表示了中國政府對發展新能源的決心,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于全球氣侯變暖這個問題有責任感”成思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