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之考


目前業內的一個普遍認知是:未來兩三年將是燃料電池產業商業化的節點,而到了2021年,豐田、雷克薩斯、現代、起亞、本田、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塔塔等將近十個汽車品牌將展開在氫燃料電池車市場的角逐。
11月17日,上汽大通FCV80在廣州車展開幕當天上市,這款售價高達130萬元的燃料電池輕客車型,在扣除國家以及地方補貼后,消費者僅需付出30萬元便可開回家。另一方面,FCV80的上市,還被看做是國內燃料電池車型率先實現商業化示范運營的首例。
“實際上在一些小批量、特殊環境里,我們講的商業化運營,就是規模。”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經濟規模、人口、面向未來的發展,還有環境制約,使得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技術,需要更清潔的能源來解決。在用戶、產品以及基礎設施都開始增加的時候,上汽大通顯然率先看到了FCV實現商業化運營契機的存在。
“燃料電池汽車要實現真正的規模化應該在2020年,最晚2025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池業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普遍被認為是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元年的2017,我們已經看見有很多企業已爭相布局。然而,在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的路上,我國的燃料電池產業似乎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瓶頸。
新能源汽車的新方向
根據國家去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線路圖”中的規劃,到2020年,生產1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并進行示范運行;到2025年,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區域小規模運行;到了2030年,燃料汽車的銷售規模將達到百萬輛的級別。
在政策鼓勵之下,各大汽車生產企業的熱情正慢慢被點燃。今年以來中國的氫燃料電池進入產業化布局,上汽、一汽和東風都已開始計劃、生產百輛級的燃料電池專用車投放市場。同時,早已在兩年成功研制出面向私人市場使用車型的豐田,也正計劃10月份在華建起首個加氫站,開始動力實證試驗。
另一方面,根據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財政支持的相關政策,雖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在2017年到2020年間逐年遞減,但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將不變。
其中,氫燃料電池客車仍保持輕型客車30萬元/輛、大中型客車50萬元/輛的補貼不變。目前各地政府也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多數地方燃料電池車補貼維持與國家補貼1:1的額度。在加氫站建設上,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且日加氫能力不少于200公斤的新建燃料電池車加氫站,每站獎勵400萬元。
為此,在國補和地補之后售價僅30萬元的上汽大通FCV80,藍青松在上市當天顯得尤為自信:“我們相信再過幾年,燃料電池車應該能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FCV80上市后,市場的反映似乎并沒有讓上汽大通失望。“2017年,我們已經獲得了100臺的訂單,后續的訂單問詢還是很多,但我們的小目標是FCV80在短期生產運營300-500臺,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標。”上汽大通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