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制造及新能源整車制造行業淺析


鋰電世界 依靠半人力半機械化的比亞迪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自上世紀末開始,中國大陸的鋰電池企業異軍突起,與韓國企業一道,對日本企業形成了巨大壓力,在2009年高峰時期甚至一度占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的30%。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鋰電池企業,其中比亞迪、比克、力神、ATL等還擠進了全球鋰電池企業前10強榜單,表現搶眼。不過,因產業發展的無政府狀態,在像野草般瘋狂生長了10年之后,中國大陸鋰電池產業的發展于2010年開始走下坡路,顯現頹勢,2011年的形勢更加嚴峻,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重新洗牌的時刻。
在3C小電池領域,日韓鋰電池企業不僅紛紛將產能遷移至中國大陸,利用中國廉價的人力和資源成本,還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中國材料企業生產的材料,因其量大,采購價甚至比中國鋰電池企業都還要低。這樣,日韓企業不僅鞏固了其在中高端鋰電池的市場地位,還在不斷向低端鋰電池市場滲透。而同時,日漸式微的山寨產業也在壓縮著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中國的鋰電池企業只有拿出當年中國加入WTO時很多企業家背水一戰“與狼共舞”的精氣神來,勇敢地面對日韓企業的挑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才會有一線生機。真鋰研究認為,中國的3C小電池產業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在動力鋰電池領域,中國大陸其實有一個比較好的開端,盟固利和萬向在本世紀初就開始著手進行相關技術開發工作,并不約而同于2005年前后就分別在北京和杭州開始了公交電動大巴的試運行工作,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比較早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50輛電動大巴規模化試運行取得成功,這是全球首次大規模試運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更進一步,120輛電動大巴規模化試運行也取得成功。如果依著這個基礎和發展勢頭,踏踏實實走下去,中國的電動汽車和動力鋰電池道路,前景應該會是一片光明。然而事實的進展并非如此,政府的大力度介入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在中國政府于2009年開始大力推動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希望在汽車工業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宏偉愿望之后,中國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呈現出“大躍進”的亂象,一時間,各個全球第一、中國第一的動力鋰電池產業化項目在中國大陸遍地開花。但實際上兩年下來,總體進展反而不如之前,特別是技術進步寥寥。
現在,由于中國政府的財力吃緊,“十二五”時期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將會大幅度削弱,真鋰研究認為,這實際上是中國電動汽車和動力鋰電池技術及產業發展的一個契機,因為投機分子會興趣索然,抽身而退,不愿意干的國有壟斷企業也會逐漸淡出,這樣,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它應有的正常的軌道上去。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政府制定的動力電池發展目標反而更有可能實現。
在動力電池發展目標上,中國政府還沒有達成一致,科技部和工信部分別制定有各自的目標。依據科技部的規劃,中國大陸將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形成每年為10萬輛電動汽車配套動力鋰電池和驅動電機的生產能力,至2015年,中國大陸動力電池總產能要達到100億Wh,汽車電池成本要將降低至1.5元/Wh的水平,同時電池組能量密度提高至120Wh/kg,使用溫度范圍-25~60℃,電池組的循環壽命提高至2,000次以上。工信部的目標是:2015年電動汽車需要的能量型動力電池模塊150億Wh/年、功率型30億Wh/年(都指累計量)。在總體目標方面,二者基本一致,就是到2015年,汽車動力電池不依靠國家財政補貼也能保持盈虧平衡的水平。
在動力鋰電池技術的發展路線方面,2009年時中國政府明確表態支持磷酸鐵鋰路線和大電池路線,之后中國大陸只有盟固利和蘇州星恒走錳酸鋰路線,其他諸多企業一窩蜂地發展磷酸鐵鋰。在2011年中溫家寶總理發表文章要求給新能源汽車發展降溫之后,政府部門的相關表態開始弱化,業內暗中也形成了一股批判磷酸鐵鋰路線的潮流。與此同時,走錳酸鋰路線的企業開始多了起來,萬向和比克均有回歸錳酸鋰的意圖,天津捷威和上海卡耐也明確走錳酸鋰路線。其中比克還開始嘗試18650小電池路線,已確定要給東風裕隆的電動汽車供應18650錳酸鋰電池。這樣,在去除人為干擾的因素之后,動力鋰電池技術的發展也終于回到了“多種路線并舉”正常的軌道。真鋰研究認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多種路線并舉是有必要的。
在全球范圍內看鋰電池技術人才結構,不難發現華人其實是占據主流的,美國多數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技術核心都是華人,日韓企業的技術人才中華人也占據了相當的比重。本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華人技術骨干開始返回中國大陸謀求發展,這兩年海歸回歸的速度在加快,人數明顯增多,盟固利前總經理其魯、杭州賽恩斯總經理董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部分人與中國本土培養的技術骨干一道,現在是、將來依然會是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另外,民間資本其實一直在密切關注動力鋰電池產業鏈的發展,其中想踏實做事的企業家有不少。從這些方面看,中國鋰電池產業的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從具體企業看,現有的知名鋰電池企業依然會是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如天津力神、比亞迪、比克、ATL、盟固利、萬向、環宇賽爾、河南金龍集團、哈爾濱光宇、邦凱等等,一些大企業集團旗下的鋰電池企業,有著雄厚的財力支持,前景也較為看好,如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鋰電、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上海航天電源、中汽研旗下的上海卡耐新能源、建龍重工集團旗下的天津捷威、北汽集團旗下的普萊德等等。另外,中國大陸隨時還會冒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鋰電池企業出來,它們也是中國鋰電池產業發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