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德動力系統和南通澤禾簽署燃料電池合作協議


鋰電世界 巴拉德動力系統和南通澤禾簽署燃料電池合作協議。
6月8日,加拿大駐華使館舉辦“對話加拿大之清潔能源”活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新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石定寰、中國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加拿大外交、貿易和發展部清潔技術行業全球實踐領袖Céline Bak等多名行業企業代表出席,共同探討加拿大清潔技術引進中國的挑戰和機遇。
作為全球能源結構最清潔的國家之一,加拿大在清潔能源和可持續技術方面的成就一直遙遙領先。如今,除了可再生能源、碳捕獲和儲存(CCS)技術等傳統項目,能源效率、智能電網和燃料電池正在成為中加合作的新內容。而該國增速最快的清潔發電來源——太陽能和風能,更是中加清潔能源合作的主要目標。
相互借鑒 雙向學習
對于中加兩國在清潔技術這一全球快速增長的創新領域的合作,趙樸給出了“大有可為”這樣的肯定。他指出,作為亞洲最大且不斷增長的能源市場,為了維持自身增長、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參與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方面的挑戰,中國十分重視清潔能源發展,這給加拿大創造了參與和合作的機會。
“我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創建一個相互借鑒的平臺,加深中加兩國在多個學科及環保產業方面的合作潛力,尤其是能效提升、智能電網輸電,以及創新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交通和通訊方面的應用。”趙樸表示,“2014年,加拿大向中國出口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基礎設施商品總額為2.023億加元,從中國的進口總額則為22億加元。這些數據不包括生物能源、非常規水電及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服務,如果將此類服務計算在內,這些貿易數據還會更高。”
Céline Bak同時肯定了中國在可持續技術方面取得的成績。她表示,2008年以來,中國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增加了一倍,全球清潔技術產品出口排名已經從第3變成了首位。“對很多加拿大企業而言,中國已經成為其發展海外業務的首選地區。”她說,“清潔技術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加拿大每年投資約22億加元,其中1/3主要來自研發密集型公司,這些公司的目標是開發世界級的技術和產品,比如今天與會的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
數據顯示,加拿大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位列全球第3,占加拿大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17%、總發電能力的60%以上,目前該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約1350萬千瓦。加拿大清潔能源產業基本由中小企業組成,這些企業遍布全國各地,并涉足多個創新領域,如發電、能源基礎設施、能源效率、工業流程、生物質能和生物能源、回收和再利用,以及交通運輸。
對于中加清潔技術合作前景,石定寰稱經驗借鑒十分重要。“中國已經強調綠色化是國家基本發展戰略,能源結構轉型是重大問題。中國接近70%的能源供給來自煤炭,在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壓縮煤炭使用方面,我們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他強調,“加拿大在這一方面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經驗,從2003年開始,安大略省10年間削減了90%的煤炭利用,當前該省超過80%的能源來自于清潔能源,顯然,他們的措施和經驗對于中國調整能源結構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戴彥德強調:“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道路,我們的GDP總量在十幾年前就達到了十幾萬億美元,但快速增長帶來的低效和浪費必須關注。目前估算,經濟上合理的可挖掘的節能潛力占到我們能源消費總量的20%,如果把這20%挖掘出來的話,我們的排放源將減少20%,相比環保治理來看節能是之本,是從源頭控制,環保治理是治標。”
氫燃料電池合作邁上臺階
值得一提的是,中加兩國在氫燃料電池合作方面邁上了新臺階。活動當天,巴拉德與其中國3大合作伙伴簽署了合作協議。其一是與中國北車集團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旨在開發用于輕軌的新一代燃料電池動力模塊。根據計劃,巴拉德將會為一款新的燃料電池動力有軌電車提供產品和工程服務,初步預計2016年完工。
另外兩個分別是與南通澤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廣東鴻運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的最終許可協議和供應協定,為中國兩座城市首批部署的33輛燃料電池動力公共汽車提供電池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兩筆協議估值高達1000萬加元,協議的大部分內容將于年內最終確認。
巴拉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andall MacEwen指出:“隨著燃料電池推動新一代清潔能源改革,大眾也愈發關注燃料電池的發展,我們在中國的公共交通市場上看到了巨大商機。中國需要更清潔的城市公交系統,同時也在空氣質量監管方面更加嚴格,中國市場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肯定會不斷增加。”
石定寰也認為氫燃料電池十分值得研究。他說:“2003年,中國參與了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伙伴計劃(IPHE),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氫燃料電池的開發,包括公交車和轎車上,但近年來將精力都放在了電池上,我認為企業還是應該有長遠眼光,在氫的制造、儲備、運輸,包括加氫站和氫燃料電池方面都做好一定程度的準備工作。”
談到交通運輸行業如何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Randall MacEwen就中國市場提出了兩個宏觀驅動因素,其一,不斷增長的城鎮人口;其二,空氣質量問題。“中國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大約有80個,這意味著對城市公共交通有非常大的需求。加拿大、美國去年部署了新公交車5000輛,而中國卻有不止10萬輛新公交車,也就是說20倍不止,鑒于空氣污染與尾氣排放存在直接關系,這顯然是個不容錯過的市場機會。”他指出。
“我認為,燃料電池技術在中國公共交通領域的部署,關鍵是要有好的合作伙伴。基本上所有的燃料電池公交車,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政府的補貼支持,風能和太陽能一開始也都如此,比如上網電價、投資稅減免等,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成本自然就下降了。” Randall MacEwen坦言,“在成本降低方面,中國市場大有機會,在這里我們能夠將技術進行相應的轉移,最大程度實現業務本地化,如通過本土制造降低成本,這不僅可以用于中國市場,也可以向國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