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電池的行業盲點:廢舊電池回收體系亟待規范


鋰電世界 廢舊蓄電池如何處理?隨意丟棄,或是賣給廢品收貨站?不論如何選擇,廢舊蓄電池回收的盲目現狀都是對可能存在的環保隱患的嚴重漠視。
有關資料顯示,一塊鉛酸蓄電池含74%的鉛極板、20%的硫酸、6%的塑料,如果不進行專業的處理,不僅會對從業人員造成重金屬危害,也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汽車、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是使用鉛酸蓄電池的大戶。以福建省為例,僅福州市一年就產生幾十萬個鉛酸蓄電池廢品。國家公布的49大類危險廢品中,廢舊鉛酸蓄電池位列其中,可截至目前尚無規范回收渠道。記者在福州、廈門等地調查發現,雖有不少商家號稱“以舊換新”,大部分廢舊鉛酸蓄電池最終還是被小販收走。
廢舊蓄電池去哪了?
蓄電池是損耗品,使用壽命將至時大家如何處置它?記者在福州市展開了調查。
在鼓樓區福飛路,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電動車主。張先生說,他的綠源電動車是2012年買的,前些天剛換了蓄電池。記者問其舊電池去向,他說,沒有用就扔了。“你知道這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嗎?”記者問。張先生說:“我沒想那么多,而且外面包有塑料殼,不會污染環境吧?”
一位王女士說:“我的電動車是剛買的,店主承諾蓄電池一年內保修,一年后可以以舊換新。我聽說把舊電池拿到專賣店,還可以抵一部分新電池的錢。”王女士還提到,前些天她賣廢品,發現小販也收廢舊蓄電池,如果出價高,她會考慮賣給小販。
記者在倉山區金祥路口的富士達電動車旗艦店看到“電池以舊換新”的橫幅。老板告訴記者,只要花400多元錢,就可以舊換新購買新電池。問及舊電池的去向,老板說,在保修期內統一返回廠家,而過了保修期的電池廠家沒有強制回收,就賣給收廢品的小販。一組電池4個大概重二三十公斤,一公斤能賣到七八元錢。他說,生產商沒有強制要求回購電池,銷售商不會自掏腰包“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
記者注意到,很多消費者和銷售商都不了解隨意處理廢舊蓄電池的危害性,更不在意收購方或處理方是否具有危險品回收、轉運、處理的資質。
最終被怎么處理了?
在晉安區浮村附近的一家廢品回收站,記者看到蓄電池都被拆解過。收購站陳老板說:“小販都是把蓄電池鉆孔,倒掉殘留液體后再賣給我們,他們也不會拆得太厲害,因為最后回收的廠家連外殼都要的。”記者詢問小販怎樣處理蓄電池中的殘液,陳老板說:“那些就是大概不到20%的硫酸,他們隨便倒咯,都是小本生意,不可能有專門處理的地方。”
隨后,記者電話采訪了具有危險廢品經營許可證的建陽市榮鑫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某。他說:“我們公司不收廢舊蓄電池,我們收的是經拆散、破碎后分類收集的鉛酸電池中部分含鉛物。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蓄電池中70%的鉛塊。廢品收購商把蓄電池送到廠里時,已經把硫酸等我們不需要的部分都處理了,具體怎么處理我們不清楚。”
“小販們隨意處置的電池酸液正是環境殺手。”福州大學材料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邵艷群說,“小汽車、電動車使用的鉛酸蓄電池,主要由鉛、硫酸以及其他金屬和塑料組成。報廢電池的酸液一旦隨意排放,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的破壞短時間內難以修復。”
如何加強管理監督?
處理電動車廢棄電池的末端環節該如何監管?記者從福州、廈門等地的環衛部門了解到,他們沒有統一回收廢棄電池,因為這不屬于環衛的責任范圍,而且我省目前只有少數幾家有相關處理資質的企業。
由于沒有強制標準,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大,廢電池回收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政府應當進行整體規劃,引導建立更多回收企業。此外,除了環保部門外,需要工商、公安等多部門介入,因為涉及的不只是電池的清潔生產、回收利用,還有運輸流通環節的污染問題,“對于不規范的行為,比如傾倒廢液等要追究其責任”。
邵艷群建議,電池生產廠家應該負起責任,賣出一個電池就要回收一個;政府部門要對廠家進行監管,指定流程讓廢棄蓄電池進入正規的金屬提煉廠;對于消費者,可出臺政策規定其在購買新的鉛酸蓄電池時,繳納一定抵押金,待交回廢舊電池后,商家再退回抵押金;此外,可探索建立鉛酸蓄電池管理基金,基金可用于補貼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