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電隔膜市場誘人 日本旭化成4.4億元擴產


春節前夕,旭化成發布公告稱,將在隔膜設備方面投資約7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億元),同時擴大干/濕法隔膜產能。預計2020年項目全部達產后,旭化成的隔膜總產能將達到11億㎡/年,其中,干法隔膜產能4億㎡/年,濕法隔膜產能7億㎡/年。
作為日本化工業最前端的企業,旭化成在鋰電隔膜領域長期占據著全球濕法隔膜龍頭的地位,自2015收購美國Celgard公司后,旭化成正式晉升為同時擁有全球最大干法、濕法隔膜核心技術和產能的公司,是松下、SDI、LG、索尼、Maxell、LEC、BEC等企業的重要隔膜供應商。
高工鋰電獲悉,就在此次宣布擴產之前,旭化成已經進行了一輪更大規模的擴產。
去年3月,旭化成增資150億日元,對日本滋賀縣用于鋰離子二次電池(LIB)的隔膜工廠進行擴產,達產后旭化成濕法隔膜將增加2億㎡/年的產能。旭化成當時表示,項目預計2019年投產,達產后可實現6.1億㎡濕法隔膜產能。
持續大規模擴產背后,是來自動力電池市場的持續增長。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僅中國動力電池產量就高達44.5GWh,接近2016年全球水平。此外,美國、日本等市場電動車銷量增幅顯著,預計動力電池產銷量也隨之得到了大幅提升。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全球地區,汽車電動化的浪潮之下,包括松下、三星SDI、LG化學等國際一線動力電池企業都開始大舉進行產能擴張,而這正是驅動作為隔膜供應商的旭化成大規模擴產的直接因素。
過去的2017年,擴產最為激進的仍當屬松下。2017年10月底,松下公開宣布將投資1000億日元,在擁有純電動車用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的日本、中國、美國同時增產。同時,在中國市場,松下還將在無錫原數碼圓柱基地大量生產電動摩托和低速電動汽車等使用的車載電池,并考慮在華生產特斯拉電池,以及與特斯拉共建電池廠的可能性。
三星SDI除了在韓國蔚山、中國西安的動力電池工廠外,其匈牙利格德的電池工廠也將于2018年第二季度投產,預計年產能可滿足5萬臺電動車的需求。
此外,根據LG化學的動力電池產能規劃,公司在中國南京、韓國吳倉、美國霍蘭德、波蘭弗羅茨瓦夫分別布局了4個動力電池基地,到2020年預計公司產能可滿足20萬輛電動汽車需求。
配合主要客戶的擴產,旭化成也先后在在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巴西、印度等地籌建了多家隔膜事業相關公司并形成了多類型產品體系,全球網絡布局脈絡初步成型。
盡管此次旭化成并未擴張在中國的項目,但有業內人士擔憂,隨著包括松下、三星SDI、LG等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加大,旭化成未來也將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及市場開拓力度,是否意味著國內隔膜企業將遭受來自國際巨頭的沖擊?
“對于旭化成而言,在中國市場的拓展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條是配套在華設廠的國際客戶,另一條就是國內第一梯隊的動力電池企業。”
一位國內隔膜從業者向高工鋰電表示,國際客戶的配套上,旭化成的大規模擴產可能會對國內擁有出口業務的隔膜企業造成一定壓力。而在國內一線動力企業的開拓上,旭化成其實并不占優勢。
就國內而言,一方面,國內一線電池企業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隔膜供應商配套,并在合作上已經通過資本、技術合作等進行深化
而另一方面,大量隔膜公司在過去2年內都上馬了規模驚人的濕法隔膜產線,預計在2018年、2019年產能陸續釋放。同時,為了擴大市場份額,不少國內一線隔膜企業已經通過價格戰的方式來圍獵客戶,如果旭化成貿然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實際也會面臨較大的風險。
而反過來從國內隔膜企業的視角看,在專利缺失、資本大量涌入、價格混戰的國內隔膜領域,應該在生產工藝/技術的提升、生產管控的優化、產品品質、技術專利的儲備上向旭化成這樣的國際企業借鑒學習,在這個意義上講,其在中國市場的拓展有助于國內隔膜行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