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兩次對簿公堂勝利之后,南孚小股東們仍舊在擔憂,南孚何時才能回歸到正常和快速發展的軌道上?
三大矛盾:業績利益多受損
撥通蔡運奇的電話時,其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這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為南孚的未來出路而忙碌著。
作為福建南平大豐電器有限公司(下稱“大豐電器”)的總經理,蔡運奇還有著南孚電池小股東的雙重身份。
2005年,當寶潔公司通過收購吉列成為南孚電池的大股東之后,蔡運奇曾經對大公司收購存有很多幻想,可是,幾年過去了,曾經美好的幻想已經變成噩夢。現在的他,一方面為南孚的發展與寶潔控股之間的矛盾而苦惱,一方面更在為南孚的未來四處奔走。
蔡運奇說,現在的南孚和寶潔之間主要存在三大矛盾。首先是小股東和大股東之間的矛盾:寶潔公司收購南孚之后,一直保持著78.775%的高度控股權,而其他三家股東分別是占據12.344%的南平市國投有限公司、5.531%的大豐電器和僅占3.35%的中基企和。
而根據公司章程規定,在南孚的11名董事會成員中,有9名來自控股方寶潔,其余兩名來自南孚第二大股東,而大豐電器和最后一名小股東則沒有機會參與董事會。而且,公司章程還規定,只要有7名董事同意,董事會就能達成決議,而這也從側面證明,南孚的命運正緊緊掌握在寶潔手中。
而其它兩大矛盾也都從這一主要矛盾中醞釀而生。先是董事會決議借助南孚在全國的銷售渠道銷售寶潔公司另一款電池產品金霸王,使其打開國內市場;接著是在尚未經過董事會決議的情況下,投資新項目“雅典娜”,“初步統計,損失可能達到1.3億元”。
而這些矛盾帶來的,不只是南孚本身市場業績的下滑,還有南孚小股東們利益的損害。
兩場官司:寶潔方面均敗訴
面對這些矛盾,南孚的小股東們決定奮起反擊,曾先后兩次與寶潔公司對簿公堂。
2007年12月,大豐電器第一次起訴,理由是寶潔利用南孚的銷售渠道代工、銷售金霸王電池。4年后,大豐電器勝訴;之后,另一小股東中基企和再次起訴寶潔利用其在南孚的實際控制地位,使得南孚在“雅典娜項目”設備采購中多支付成本達上千萬元,應予承擔賠償責任。2013年2月5日,判決書下達,寶潔再次敗訴。
但兩次勝訴的結果并沒有使寶潔公司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更沒有思考給南孚發展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樣的局面也讓蔡運奇和其它小股東們更加擔心南孚的未來。
“這么多年,寶潔并沒有給南孚帶來之前承諾的資金、技術等,也沒有資本性投入。”蔡運奇回憶,寶潔唯一一次給南孚投資了幾千萬元修繕廠房的墻,還是因為2011年發大水,廠房被沖垮。
如今,南孚使用多年的設備已經開始老舊,南孚的經營團隊曾經多次提出更換設備,但一直沒有得到批準。
一個擔心:南孚未來將消失
南孚,一個1958年建立的老廠、中國第一家引進堿性環保電池、曾在國內銷量和總產量位列第一、土生土長的國產品牌,如今正處于水深火熱當中。
蔡運奇說,雖然寶潔控股之后,也為南孚引進了西方的科學經營理念、管理制度、財務制度、軟件管理等,對于提升南孚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幫助,但總體上并沒有給南孚帶來更多的正能量,相反,現在寶潔的另一款電池產品金霸王憑借南孚曾經的銷售渠道在中國的市場慢慢打開,侵蝕著南孚的市場;另一方面,寶潔公司遲遲不打開南孚的國際市場,只讓其在日本部分銷售,導致南孚的外銷排名和產量已經不再是當初的第一名,這對于一個全球第五的堿性電池生產廠家來說,無疑是讓人擔心的。
讓小股東們更為擔憂的是,寶潔之前曾經在中國的收購經歷和結果也并不理想:1994年,寶潔公司與當時市場上響當當的國產品牌熊貓洗衣粉組建合資公司,寶潔以65%的股份控股。如今,在市場上卻再也難以看到熊貓洗衣粉的身影,這也給外界留下了寶潔靠收購等方式消滅競爭對手的印象。其實,這種做法已經成為外國企業爭奪中國市場的慣用套路。早在1994年,聯合利華就“控制”了中華牙膏,令中華牙膏市場逐漸萎縮,市場份額逐漸減少;后來,又有小護士被歐萊雅收購之后遭“雪藏”的案例;曾經家喻戶曉的“大寶,挺好的”大寶,被強生收購之后業績也大幅下降,品牌關注度大大降低的。不止如此,美加凈、丁家宜、活力28……掐指一算,這樣的案例在國內已經有十余家。如今,蔡運奇也非常擔心,這些悲劇,會在南孚繼續上演。
“當時被收購時確實經驗不足。如今看來,如果要被同行業競爭產品公司收購,確實需要仔細考慮一下。”蔡運奇說,現在他和南孚的小股東們最希望的是,寶潔做出讓步,認真考慮和尊重其他股東的訴求,從發展南孚和能夠長期合作的大局出發,改變法人治理結構,退出或讓出絕對控股地位,以使全體股東能夠在同一個天平上,平等共同地參與南孚的決策,共同發展南孚。但到現在為止,南孚的小股東們依舊無法得到更多與寶潔方面溝通的機會,愿望仍遙遙無期。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品牌之間的國際化并購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寶潔收購南孚只是其中一個案例。但是,中國品牌被收購之后命運大多不佳,因為在被國際對手收購后普遍存在著“靚女出嫁”之后被“雪藏”的情況。“能打過的就打,打不過就買。”在李光斗看來,這些外資競爭對手并非真的要把中國產品收購進行業務拓展,而是從競爭策略出發,劍指商業利益。